睡前隨手重翻了本關於心理劇的書,其中提到一個關於依附的論點很有趣。

這個研究的論點是經由測試正在學步的小孩在陌生的環境中由陌生人照顧時的反應。現代心理學將這樣的模式稱之為「依附模式」。

依附模式研究的主要基本原則是:孩童經由和他人的互動、關心、回饋的反覆經驗,發展出日後成長對於自我和他人的期待。然後利用這些模式運用在成人的戀愛關係上來觀察,普遍地發現,個人的模式不但不會改變,還會影響他們日後的人際關係。

而其中主要的依附模式有四種:安全、焦慮、規避、以及最近才增加的迷惑混亂等四種模式。

1
.「安全」 父母親常在身邊,關心小孩的成長,對於小孩的需求與行為有適當的反應,這樣成長的小孩對自己和他人都會發展出正面的模式,日後在關係中會有較多的信賴趕與安全感。

 這類型的人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有安全感,通常會形成持久的人際關係,離婚率較低,朋友比較多。大多有宗教信仰。


2
.「規避」 和父母親因為外在環境關係而疏遠、父母幾乎沒時間與機會關心小孩,對小孩的反應不重視,這樣的小孩會發展成規避對他人會有負面模式。

這類型的人對於發展親密關係的興趣較低(比不上其他類型的人),當某段親密關係結束時往往不太會難過,會繼續前進過生活。大多是不可知論者或無神論者,傾向於不信賴他人。


 3
.「焦慮」 父母親反覆無常有時在身邊、有時關心、有時有反應(part - time parents),兒童即變得焦躁、焦慮矛盾,對自我是正面模式,對他人是負面模式,常常會有黏著別人和做出悲號和危險的行為(激烈的方式引起注意)。

這類型的人往往會好辯、愛管閒事、控制慾強。容易比其他兩種類型的人更容易和同一個伴侶分手再復合,也比較接受極端的一些宗教。


4
.「迷惑混亂」 父母親(尤其是母親)有虐待行為尤其容易交養出迷惑混亂的小孩,通常他們會發展出規避和焦慮的混合行為,比其他型態更具毀滅性,這樣的小孩對自我和他人都有負面模式。

這類型的人往往會害怕親密關係,很焦躁恐懼地避免進一步的深入關係中,不似規避型只是打發關係而已。


當然這幾種心理學依附模式的理論雖然有助於讓我們了解關係中個別差異的大概面貌。卻很難道盡其實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之奧祕,和互動時情境與人物所產生的變數……畢竟關係中有著種種不同風格與面貌啊!

更讓我陷入思考的是一個人的伴侶關係和這個人幼年成長的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畢竟父母之間相處的關係是我們第一個接觸與實際體驗到的關係,也是最容易模仿(潛意識無形的吸收這樣的經驗與模式)與在不經意的情況中所習慣的模式。同時也讓我聯想到之前在學校輔導學生時,處理最多的問題其實也是:人際關係。

現在小孩成長的模式其實蠻令人憂心的,大多數的父母因為工作關係很少是自己帶小孩的。

社會中又有許多觀念不斷地在倡導:女性要自立、要有自己的事業、要有屬於自己的成就感、女性也要經濟獨立、女性也該有一片天……諸如此類的觀念大為流行。

真正因為是為了小孩的成長健全而願意回歸家庭的女性實在少之又少。

想想以前的大家庭熱鬧的狀況,即使父母親忙工作,也有祖父母或是叔伯嫂嬸的孩子們一起玩,光是堂、表兄弟姊妹就有一大票的人際互動,更何況還有阿姨、姨丈、伯父、伯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長輩,你必須周旋與這麼多的長輩晚輩平輩當中,哪兒來的人際關係困擾?

反觀現代的小家庭又都少子化,大多數父母都選擇只生一胎,於是出現了許多的獨生子與獨生女,白天交給保姆(虐童案也同樣令人憂心),小孩一整天究竟是處在如何的狀況之下?做父母的真的一點也不知道。當然也有很認真照顧小孩而且充滿愛心的保姆,遇到了只能說這樣的父母真的很幸運。

之前同學因為懷孕暫停工作而憂心忡忡,覺得如果生完再回職場以她的年紀很難再有之前的職缺了,她因為這樣而悶悶不樂。

我告訴她:「傻孩子!哪有一個工作可以讓你享受到這樣的快樂時光?孩子的第一個微笑、孩子第一次自己翻身、孩子開口發出聲音第一次叫媽媽、孩子學會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有哪個人會把他人生第一次經歷到的喜怒哀樂通通與你分享,你幹嘛把這個快樂拱手讓給別人啊!然後還得付錢給她,太不划算了!」

如果你願意當媽媽,請好好思考這個孩子的未來,不是要你拼命努力賺錢提供他最好的一切物質環境與享受,而是你是否願意花時間好好陪孩子一起長大,在充滿安全感的依附模式中成長,將來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的人際關係與成長後的親密關係才會發展的不錯,身心都平衡。(我還開玩笑接著說:「這樣你就不必存錢給小孩將來看心理醫生了!」)

同學哈哈大笑,說怎麼也難相信我是兩個大小孩的媽了,直到我剛給她的建言,她這才真正了解當媽媽是最無價的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ique3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